地理位置和範圍

中山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處,北接廣州市番禺區和佛山市順德區,西鄰江門市區、新會區和珠海市斗門區,東南連珠海市,東隔珠江口伶仃洋與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望。

全境位於北緯22°11′~22°47′,東經113°09′~113°46′之間。行政管轄面積1800.14平方公里。市中心陸路北距廣州市區86公里,東南至澳門65公里,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52海裡。市政府設於東區松苑路1號。

地質特徵

中山市地質發展歷史悠久,地殼變動頻繁,地質構造體係屬於華南褶皺束的粵中坳陷,中山位於北段。

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中部高亢,四周平坦,平原地區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五桂山、竹嵩嶺等山脈突屹於市中南部,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為全市最高峰。

地貌由大陸架隆起的低山、丘陵、台地和珠江口的沖積平原、海灘組成。其中低山、丘陵、台地佔全境面積的24%,一般海拔為10~200米,土壤類型為赤紅壤。平原和灘塗佔全境面積的68%,一般海拔為-0.5~1米,其中平原土壤類型為水稻土和基水地,灘塗廣泛分佈有濱海鹽漬沼澤土及濱海沙土。河流面積佔全境的8%,西江下游的西海水道、磨刀門水道自北向南流經市西部邊界,由磨刀門出南海;北江下游的洪奇瀝水道自西北向東南經過市東北邊界由洪奇門出珠江口。其間汊道縱橫交錯,其中小欖水道、雞鴉水道橫貫市北半部,匯入橫門水道由橫門出珠江口。水系劃分為平原河網和低山丘陵河網兩個部分,平原地區河網深受南海海洋潮汐的影響,具典型河口區特色。

氣候特徵

中山市地處低緯度區,全境均在北迴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太陽輻射能量豐富。總輻射量以7月最多,達51141.3焦耳/平方厘米;2月最少,僅23285.7焦耳/平方厘米。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43.4小時,佔年可照時數的42%;年最多日照時數為2392.6小時(1955年),佔年可照時數的54%;年最少日照時數為1448.2小時(1994年),佔年可照時數的33%。年平均氣溫為22.0℃。月平均氣溫以1月最低,為13.6℃;7月最高,達28.5℃。極端最高氣溫38.7℃(2005年7月18日和19日),極端最低氣溫-1.3℃(1955年1月12日)。瀕臨南海,夏季風帶來大量水汽,成為降水的主要來源,年平均降水量為1791.3毫米。影響全市的災害性天氣有颱風、暴雨、低溫、霜凍、低溫陰雨、乾旱和雷暴。

自然資源

中山的自然資源主要有五類:

  • 太陽能資源
    • 歷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達445155.4焦耳/平方厘米,是省內太陽輻射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之一。
  • 水資源
    • 中山屬豐水地區,年降雨量1738毫米,降水量共達29.18億立方米,西江和北江流經該市的磨刀門、橫門、洪奇瀝總水量1497億立方米,每畝平均水量達12.57萬立方米。此外,中山市地處濱海,可利用潮差進行排灌。
  • 礦產資源
    • 中山的地質發展歷史悠久,地殼變動頻繁,但地層分佈比較簡單,富礦地層缺乏,現已探明並開發利用的礦產僅有花崗岩石料、砂料和耐火黏土。其中石料主要是黑雲母花崗岩、黑雲母二長花崗岩和花崗閃長岩,廣泛分佈於市內的低山、丘陵和台地,以五桂山和竹嵩嶺儲量最為豐富;砂料以中粗粒石英砂為主,主要分佈於市內東部龍穴、下沙一帶沿海地區;耐火黏土主要分佈於火炬開發區濠頭村附近。
  • 動植物資源
    • 中山大中型獸類的主要活動場所分佈於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山高丘陵地區,現存的經濟動物主要有小靈貓、食蟹獴、豹貓、南狐、穿山甲、板齒鼠和各種鳥類、蛇類等;平原地區以爬行類、兩棲類、鳥類和鼠類為主;水生動物有魚類、甲殼類和多種貝類。植被代表類型為熱帶季雨林型的常綠季雨林,植物主要種類有610多種,隸屬於105科358屬,森林覆蓋率為12.95%。
  • 旅游資源
    • 中山市的名人勝跡、五桂山脈和珠江三角洲南部的水鄉特色,形成多姿多彩的人文與自然景觀。市內主要旅遊景點有:翠亨孫中山故居、中山影視城、孫中山紀念館、中山紀念中學、孫文紀念公園、孫中山紀念堂、五桂山逍遙谷、翠竹園漂流樂園及革命歷史根據地、紫馬嶺公園、中山溫泉、長江水庫旅遊區、孫文西路步行街、橫門海上莊園、三鄉泉林旅遊山莊、民眾嶺南水鄉、豐本農業科技園、大涌卓旗山公園及煙墩山古塔、西山禪寺、南山古香林、宋帝遺跡、羅三妹山、橋頭小瑯環等。土特產主要有三月紅荔枝、神灣菠蘿、小欖菊花肉、中山杏仁餅、石岐乳鴿、長江脆肉鯇、荼薇花製品、三鄉瀨粉、黃圃臘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