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稱香山,因「地多神仙花卉」而得名。古代香山是孤懸於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島嶼,境域為現今的五桂山和鳳凰山(今為珠海市)及周圍的山地和丘陵地,即石岐至澳門一帶的陸地。自唐朝開始,由於珠江水流挾帶大量泥沙在這一帶不斷沉積,逐漸形成廣闊的沖積平原,經過宋、元兩代,由大海變為沖積平原的土地約佔原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二,人們把它稱為西海十八沙,即今小欖、東昇、坦背、橫欄等鎮區。至明朝,沖積平原繼續擴大,此時形成的陸地被稱為東海十六沙,即今東鳳、南頭、黃圃、阜沙、三角、浪網、民眾、港口等鎮區。至清朝,形成了今港口以南、磨刀門水道以東的板芙、神灣、三鄉、坦洲一帶的西南部平原。滄海桑田的變化,使石岐以北與順德和番禺大陸連成一體,成為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

解放後,考古工作者先後發現了石岐西區馬山,南朗龍穴村等9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了不少石器、彩陶、夾砂陶等器物,表明了中山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已有土著古越族人在香山島上漁獵和居住。

香山島在春秋戰國時期為百越海嶼之地,秦時屬南海郡地,漢代屬南海郡之番禺縣地,晉屬​​東官郡地,隋屬寶安縣地,唐代為東莞縣地,設為香山鎮,境域為現今的石岐、沙溪、大涌、南區、深灣、三鄉、神灣、石塘、翠亨、五桂山、南朗、張家邊和珠海市的山場、前山、唐家、下柵一帶地方。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東莞縣令姚孝資用進士陳天覺改鎮為縣之建議設香山縣,並「割南海、番禺、新會三縣濱海地益之」,隸屬廣州。

香山建縣之初,屬地是一群互不相連的海島,只有近萬戶人口,為落後的半漁半農經濟,在南宋、元、明和清中期前的幾個朝代均被列為下等縣。其間,1553年葡萄牙人入據澳門,實行自治,1849年香山失去對澳門統理權。至清朝嘉慶、道光年間,由於沙坦的迅速大量淤積,且注重了休養生息,加上中原移民多次遷入,使全縣人口大增,同時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優良品種,香山縣的農業生產得到了迅速發展,一時成為廣東的肥沃之區,「戶籍殷繁,駕出他邑而上」。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並取得勝利。 1921年5月5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孫中山就任大總統,宣布軍政時期開始,並健全各級政權機構。香山縣於夏秋間展開民選縣長活動,吳鐵城當選。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 4月15日,香山縣改名為中山縣,以示紀念孫中山。中山(香山)人民在近現代的中國歷史上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這在那近半個世紀的革命時代裡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其前赴後繼、死而後已捍衛民族國家的革命精神影響至今。

1911年11月6—7日, 在武昌起義推動下,由中國同盟會南方統籌部澳門總支部直接領導的香山縣革命武裝從隆都、良都、前山分三路進軍縣城,佔領縣衙,成立香山縣臨時軍政府,此即為辛亥香山起義時期。及至龍濟光禍粵時期,香山縣革命黨人任鶴年、林警魂等於1916年發動隆都起義,在石岐海、馬山、西河路諸要隘發生多次戰役,給龍濟光及其在香山的代理人以極大打擊,後人立有石岐西山碑以紀念此事。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繼而在1938年2月侵占了中山縣七區三灶島(今屬珠海市),中山進入國共聯合抗日時期,並在軍民共同抗戰下,相繼取得了1939年橫門之戰以及橫門、張家邊之戰等戰役的勝利。 1940年中山淪陷後,中山縣人民在中共南番中順中心縣委及中共珠江特委的領導下,以五桂山為根據地,組建了中山抗擊游擊大隊,積極展開敵後抗日武裝鬥爭,又取得了三鄉之戰、淇澳島之戰、五桂山區保衛戰等戰役的勝利。據統計,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中山的抗日游擊隊先後在廣東南番中順游擊區指揮部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的直接指揮下,同日軍進行了140多次的戰鬥,其領導者林鏘雲、梁嘉、羅章有等人為中山解放所做出的貢獻,一直為後人傳頌不已。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不顧全國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願望,發動大規模內戰,中共中山特派室為此做了大量宣傳工作。 1949年下半年中共中山縣的黨組織和中山縣的人民武裝組織迅速擴大,如9月中旬在中山縣長江鄉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中山獨立團(簡稱「中山獨立團」)等,為中山縣的解放做好了充足準備。

1949年10月30日,中山的地方人民武裝和五桂山根據地支前群眾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先頭部隊在石岐勝利會師,是為中山解放日。 1950年8月4日,中山全境解放。

古代的中山(香山),在中國社會發展史上可以說默默無聞,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在整個珠三角地區都處於一個比較滯後的地位,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康熙年間才得到基本好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廣東宣布「遷界」令廢止,自此中山的社會經濟文化進入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及至民國時,中山已成為以「魚米之鄉」著稱的大縣,地方財政收入富足,並在1929年被國民政府確定為全國模範縣,又在1948年被廣東省政府確定為全省示範縣,在全國一直居於重要地位。

解放後,中山縣得到了飛速發展變化。 1950年4月,即被廣東省民政廳列為特等縣。此後,中山雖被逐漸分出珠海縣、斗門縣(大部分)和劃出部分地方歸番禺、順德、新會等縣,但主要經濟指標仍處於全省100多個縣的前列。 1982年,中山縣被國家農牧漁業部列為全國富縣之一;1983年12月,中山獲准撤縣改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步入了城市經濟發展進程,並取得顯著成就,於1989年被國家統計局列為我國第一批發部6個跨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

中山人傑地靈之名由來已久,在科舉漸盛的明朝嘉靖年間,全縣便出了16位進士、180多名舉人,其代表者有著作多達460卷及主修明朝的《廣東通志》的主編黃佐和擔任南明唐王朝首輔的何吾騶等。到了近代,香山更是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由於香山特殊的毗鄰港澳的地緣和海外華僑眾多的人緣條件,「開風氣之先」,使香山人邁開了走向世界的腳步,拉近了香山人接觸世界的距離,擴大了香山人認同世界文明的層面,開啟了香山人迎匯世界潮流的近代思維,孕育了民主革命的思潮,產生了一批對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有著重大影響的人物。香山人長期反對封建主義統治,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統治,形成了光榮的優良革命傳統,以一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近現代歷史上書寫了一段光輝燦爛的篇章。

容閎,中國第一位在外國高等學府畢業的學士和博士、中國第一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鄭觀應,中國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最負盛名的一個,其所著的《盛世危言》為後來康有為領導的「戊戌變法」起到了先導的作用。誕生於翠亨村的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香山和香山人有著更為密切的關係,他是這場改變中國社會歷史命運的革命運動的首倡者、領導者和組織者,香山同鄉始終是他事業的支持者和參與者,程奎光、程耀宸以及陸皓東等都為革命而犧牲。可以說,近代中國,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香山人率先舉起民主革命的大旗,率先主張以革命的方式推翻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獨立自主、自由平等的民主共和國。香山還出現了「中國空軍之父」楊仙逸(北台人)、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員朱慕飛(西椏人),香山縣因而被譽為「航空之鄉」。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也出現了華南地區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楊匏安、省港大罷工領導人蘇兆征、中共六屆政治局常委會候補委員兼中共中央軍事部長楊殷等,林偉民、李華照、黎炎孟等中山的優秀兒女都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鬥爭中,中山湧現了珠江縱隊第一支隊等英勇的戰鬥集體以及英雄戰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闢了五桂山區抗日根據地,艱苦奮戰,取得了中山敵後抗日游擊戰爭的輝煌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珠江縱隊第一支隊堅守五桂山,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英勇鬥爭,最終迎來了中山的解放。近代香山人以團結愛國、求實創新的精神,為中國近代化做出了重大貢獻。容閎被稱為中國邁向近代化的先驅人物之一,唐廷樞、徐潤、鄭觀應等,更直接參與了洋務運動的一系列「自強」、「求富」活動,並在興辦實業方面留下了許多創舉。中國近現代規模最大的四大百貨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的創始人馬應彪、郭樂、郭泉、劉錫基、李敏週、蔡昌、蔡興等均為香山人。

中山人為中國近現代教育文化事業作出了重要創造。鍾榮光創辦了嶺南大學,蘇曼殊在文學藝術方面可謂獨樹一幟,阮玲玉在電影表演上享有盛名,蕭友梅被譽為近現代中國音樂教育的開創者,呂文成成為廣東音樂首屈一指的作曲家和演唱家及改革家等,都在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某個角度看,這些教育文化事業的香山名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香山文化事業的發展,帶來了香山學風的鼎盛時期,自幼兒教育、高等教育乃至職業教育、軍事教育等均出現蓬勃發展的喜人景象,為香山(中山)的模範縣形象再添光彩。

中山的先賢名哲為中華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歷史的使命激勵我們通過承傳中山的歷史文化精萃和中山人「敢為人先」的精神,為中山的新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