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山市,古稱香山,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是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故鄉。位於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連廣州,毗鄰港澳,總面積1783.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4.23萬,旅居世界各地海外華僑和港澳台同胞80多萬人,連續多年保持廣東省第5的經濟總量。中山是一座社會和諧、經濟興旺、環境優美、民生幸福的現代化城市。 2014年全年生產總值(GDP)282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0.91億元,增長1.7%,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0.5%;第二產業增加值1559.94億元,增長8.4%,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3.3%;第三產業增加值1192.15億元,增長7.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6.2%。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5:55.3:42.2。在現代產業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224.15億元,增長14%,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17.1%;先進製造業增加值477.12億元,增長7.9%,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36.4%,其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377.71億元,增長7.6%;現代服務業增加值701.3億元,增長7.7%,佔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8.8%。民營經濟增加值1402.54億元,增長7.5%,佔全社會GDP的比重達49.7%。全市人均GDP達88682元(折14437美元),增長7.4%。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2%,其中,消費品價格上漲1.8%,服務項目價格上漲3.1%。八大類居民消費價格呈現「五升一平二降」。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4.8%,居住類價格上漲2.6%,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價格上漲1.5%,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上漲0.9%,菸酒及用品類價格上漲0.3%,衣著類價格持平,而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價格下降0.2%,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下降1.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0.6%。年末全市新增就業55965人,城鎮登記失業944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26%。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51.6億元,增長11.6%;其中稅收收入184.39億元,增長11.7%。擁有國家級產業基地34個,省級技術創新專業鎮15個,省級以上名牌名標483個/件,落戶中山世界500強企業有24家。先後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全國科技興市先進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環保模範城市、全國生態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項榮譽。
中山市積極把握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帶來的重大機遇,科學謀劃、積極先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結合自身發展優勢,明確「一個樞紐,兩個基地,三個試點」戰略定位,努力建設珠三角三大經濟圈的重要交通樞紐,建設沿海產業帶先進製造業基地、珠江口西岸重要服務業基地,建設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綜合改革試點、全國創新審批方式改革試點和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創新試點。
暢達便捷的交通環境——中山是珠江口西岸重要交通節點,全市擁有「五縱六橫七高速九加密」交通路網佈局,隨著廣珠城軌的建設開通,以及西部沿海鐵路、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的規劃建設,中山成為粵西連接深圳、香港乃至更寬地域的黃金走廊。 90公里半徑內有5大機場和4大外輪深水港,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位居中國十強、世界百強。全市實現「市域半小時生活圈、鎮區15分鐘上高速、村村通公路公交」,連續6次評為全國暢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先進城市,成為全國唯一「6連冠」地級市。
創業創新的經濟環境——中山是珠江口西岸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城市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是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創新試點城市。擁有濃厚的「親商安商、扶商富商」發展氛圍,有各類市場主體20多萬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3629家,投資總額167億美元。實施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戰略,裝備製造、健康醫藥、電子電信、燈飾光源、家用電器、金屬製品、紡織服裝、家居家具、精細化工、特色食品等10大產業集群蓬勃發展。臨港裝備製造業基地建有中船、中鐵、中海油、中機鋼構等大批帶動能力強的大型央企項目,有珠江口西岸唯一的保稅物流中心。三大中心商務區、四大集聚商圈具有全方位的現代產業服務功能,多類型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為企業提供優質的融資服務。實施「十大科技工程」,積極通過科技服務拉動經濟增長,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工業總產值34.5%,連續四屆獲評「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市」,成為「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集群創新(試點)基地」、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有國家、省、市級工程中心256家、企業技術中心344家,專利申請量突破1萬件,增長38.3%。建成國家燈具質量監測檢驗中心,小欖生產力促進中心、市生產力促進中心成為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擁有18項產業集群聯盟標準,辦有13個國內外有影響的特色專業展會。
和諧幸福的社會環境——堅持「博愛、創新、包容、和諧」的新時期中山人精神,以人為本,重視民生。著力以大發展保障大民生,不斷提高城鄉人民共建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實現「六個全覆蓋」。一是社會保險全覆蓋,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住院和基本醫療保險基本全覆蓋,加快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險體系建設。二是安居建設全覆蓋,投入10億元建設全民安居工程,爭取「十二五」期末保障性安居工程覆蓋率達城鎮常住人口的20%。三是通訊網絡全覆蓋,實現村村通電郵寬帶、通廣播電視。四是醫療衛生全覆蓋,所有鎮區成為國家或省級衛生鎮,建有市鎮村三級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市民醫療衛生綜合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五是均等教育全覆蓋,中山是廣東第3個省級教育強市,所有鎮區是省級教育強鎮,高考錄取率連續5年全省第一,優質學位達9成以上,擁有佔地3000多畝全國較大規模的職業教育園區,在全省率先實行流動人員子女積分制入學。六是文體設施全覆蓋,鎮鎮有圖書館和健身廣場,村村有農家書屋和健身園,所有全民健身設施免費向社會開放。 2011年3月,中山獲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優美健康的生態環境——堅持「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城市發展理念,建設「碧水藍天綠地花鳥城」,成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十一五」期間投入170億元建設大批生態環保工程,成為全國第一個國家地級生態市。實施「四大建設」,一是碧水建設,投入11.8億元綜合整治打造生態河流。二是治污建設,生活污水處理廠覆蓋全部鎮區,城鎮污水處理率達87.5%。建成全省第一批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實時監控重點污染源,垃圾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被國家有關部門作為典範推廣。三是綠化建設, 設立每年全市綠化月,建設佔全市1/9面積的五桂山生態保護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9.0%。四是清潔建設,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的環保型項目,污染物總量減排考核排全省第一。
高效務實的政務環境——圍繞加快轉型升級、增進民生福祉的目標,積極發揮政策帶動作用,2010年下半年以來,密集出台了「三個一百」戰略、促進企業上市、發展總部經濟、產業發展導向目錄、推進產業轉移、鼓勵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促進個體工商戶轉型升級、推進製造企業服務環節分離發展生產服務業等近20項產業政策措施,出台了完善社保、推動就業創業、加強住房保障等事關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取消市級設定審批事項,全面實現「一網式」行政審批服務。
進入「十二五」時期,中山人民正圍繞「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中山」的核心任務,努力構築經濟發達、社會和諧、法治進步、文化繁榮、環境優美、人民安康、城鄉一體的和美家園,全力加快建設「適宜創業、適宜創新、適宜居住」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新型城市。